Current Bio:女性寿命长于男性或因DNA突变伤男不伤女
最新研究发现线粒体DNA从母体遗传给孩子的直线遗传会导致有害突变不断积累缩短男性寿命。 这个漏洞存在于线粒体中,它是我们细胞中产生能量的部分。线粒体拥有自己的DNA,与细胞核中的DNA是分离的。当我们提及基因组时,通常想到的是位于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在几乎所有的物种当中,线粒体DNA唯一的传递方式是从母亲传递给孩子,没有从父亲那里获得。
Trend.Bio.Sci:破解信号网络噪声来源
细胞在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波动被称为“噪音”,遗传回路中的噪音可造成细胞功能和表型之间的差别,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对这种噪音的来源以及它如何影响细胞的功能了解甚少。
Nat.Cell.Bio:发现介导TGF-β 和AKT信号通路串话的重要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的1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I receptor ,TβRI)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及稳定性决定了细胞中TGF-β信号通路的水平。SMAD7–SMURF2复合体能够靶向TβRI,并通过泛素化途径将其降解。
Shortlist for 2012 CBIA China Excellence Bio Park
March 1st, 2012 witnessed the launch of the appraisal of 2012 CBIA China Excellence Bio Park through joint efforts of both BioInsight, a domestically renowned consultation agency specialized in Biopha
Mol Cell Bio:紧密连接蛋白促进乳腺癌肝转移
紧密连接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Claudin蛋白是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蛋白的主要结构之一。Claudin蛋白目前研究较多,其中与恶性肿瘤相关的Claudin蛋白主要有7种,不同的肿瘤组织表达的Claudin类蛋白种类、量是不同的,在研究恶性肿瘤诊断、治疗的新手段方面,Claudin蛋白有很大前景。
Nat Cell Bio.:肝癌发生早期分子机制
肝癌是世界常见恶性肿瘤, 五年存活率仅为7%,高居癌症致死原因的第三位。肝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发病率极高,主要由乙肝病毒感染导致。中国有超过1.2亿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有11万人死于肝癌,几乎占全球肝癌死亡率的一半。 由于对肝癌发生早期过程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肝癌的早期诊断受到极大的限制,被确诊的肝癌患者通常已经处于肝癌晚期。
Current Bio:蚂蚁社会缘何等级森严分工细致
由纽约大学医学院、华大基因等单位联合完成的蚂蚁DNA甲基化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子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该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单核苷酸水平上探究了蚂蚁的DNA甲基化与其社会等级分化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解析了蚂蚁DNA甲基化的特征,为蚂蚁的社会行为学等研究奠定了重要遗传学基础,对了解人类社会行为及衰老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Bio.:发现死亡受体第一个小分子激动剂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化学生物学方法所发现的死亡受体(DeathReceptor5,DR5)的第一个小分子激动剂Bioymifi,并且针对这一作用因子对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12月的Nature—ChemicalBiology杂志上。
Bio-Rad推出新ddPCR定量试剂盒
2013年Bio-Rad推出基于QX100TM微滴式数字PCRTM平台的Illumina TruSeq测序文库定量试剂盒,用于检测测序文库质量和拷贝数,实现真正对测序文库的全质量控制。 二代测序(NGS)又叫高通量测序,是测序技术革命性的进步,能一次上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全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现实。
数字PCR技术先驱选用Bio-Rad QX100™数字PCR系统
近日,数字PCR技术的先驱Alec Morley教授选择了Bio-Rad公司的QX100™微滴式数字PCR系统,用以开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诊断方法。早在1992年,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Morley教授及其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称为“有限稀释PCR”法的核酸靶分子定量检测手段。为验证这一技术理念,他们运用该方法成功地对急性白血病中的标记基因突变进行了定量检测。